“‘早晚敲门问好’不能只是口号,得有明确的时间、人员记录,还要有应急处理预案!”在“我的好邻居”活动启动会上,稻香民族社区村务监督委成员掷地有声地提出监督要求。这一幕,正是陈集镇纪委精准指导、社区村务监督委靠前监督共同护航特殊群体关爱工作的生动缩影。今年以来,陈集镇纪委着力推动监督下沉、落地见效,让“我的好邻居”从温暖的邻里约定,升华为一套“有监督、有反馈、有保障”的坚实机制。
监督嵌入流程,守护杜绝“走过场”
“日志不仅是打卡,更是掌握老人日常状态的关键!”前后张社区村务监督委成员成员在抽查《守护日志》时,发现志愿者小张连续两天仅简单记录“平安”,立即对他进行提醒约谈,要求补充细节。小张心悦诚服,此后日志里便多了“老人今日喝了两碗粥”“帮老人买了降压药”等具体内容。这处细微改变,源于镇纪委推动社区村务监督委成员将监督“探头”对准服务全流程。一方面,紧盯志愿者是否按“每日一敲门”标准服务,每周抽查日志;另一方面,核查社区是否为特殊家庭建立翔实的“一人一档”,确保信息准确完整。监督的“牙齿”咬合在细节处,有效杜绝了形式化守护。
双线核查实效,安全精准“到角落”
“朱爷爷,志愿者每天都来敲门吗?家里的电线老化问题社区帮您修了没?”八月盛夏,稻香民族社区村务监督委成员带着《守护实效核查表》,挨家挨户走访特殊家庭。这是镇纪委指导建立的“双线核查”机制,线上看日志连贯性,线下听群众真实反馈的真实写照。
山头社区独居的施奶奶曾拉着社区村务监督委成员的手“抱怨”:“志愿者敲门声音小,我耳朵背,有时听不见哟!”问题迅速被反馈并整改。志愿者改为先按响几声车喇叭再敲门。回访时,施奶奶笑得合不拢嘴:“现在喇叭响三声,我就知道‘好邻居’来了,心里忒踏实!”
畅通民意渠道,服务时刻“接地气”
“大家对服务还有啥意见?志愿者上门时间合不合适?”社区村务监督委成员不仅是监督员,更是民情收集员。他们通过入户唠家常、微信群互动,广泛倾听声音。
“希望志愿者能帮忙代买点东西”“有些家庭地址不好找,影响效率”……活动开展以来,十余条饱含信任的建议被汇集起来。社区村务监督委成员逐一督促落实。
在镇纪委的持续引领下,陈集镇7个社区村务监督委的监督目光始终跟随着“我的好邻居”的服务足迹。下一步,陈集镇纪委将指导各社区村务监督委继续聚焦服务档案更新、志愿者培训、反馈整改等关键环节,以常态化的监督问效,确保这份守护既有“铁面”的力度,更有“邻里”的温度。(陈集镇纪委供稿)